2018年末將近,這一年對于裝備制造行業來講,用冰火兩重天來形容并不為過。對于如工程機械這樣的行業來講,受益基建投資、研發升級、海外訂單增加等因素拉動,企業產銷一路走紅,集體迎來高增長。而如農機行業,受累于國內國際市場形勢惡化,再加上企業自身產品抄襲嚴重,低價惡性競爭頻現,整個行業持續低迷。
機遇與挑戰總是如硬幣的兩面同時并存,但今日的紅火并不保證以后的繁榮,同樣,一時的困境也不代表永久的衰敗。目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趨勢,那么無論是正在火爆的行業還是進入調整期的行業都需要重新評估自身的發展是不是與高質量相匹配,前行的路還很遠。從本期開始,一版將陸續推出《裝備行業年終報告》,本組報道用數字說話,深入分析了裝備子行業今年的發展狀況,成與敗的原因,通過對比指出了企業發展方向,敬請讀者關注。
市場呈現高速增長
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CRIA)與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統計,2017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繼續增長,全年累計銷售14.1萬臺,同比增長58.1%,增速創歷時新高。其中,國產機器人銷售3.78萬臺,同比增長29.8%;外資機器人銷售10.3萬臺,同比增速71.9%。與上年相比,國產工業機器人銷售增速基本穩定,外資品牌銷售增速明顯加快增速。外資機器人在市場總銷量中的比重為73.2%,比上年提高5.9個百分點。國產工業機器人市場占有率下降至27%以下,同比降低6個百分點,是5年來的首次下降。
核心部件仍是短板
工業機器人本體發展主要取決于伺服系統、控制器、核心算法、減速機以及應用集成技術的能力。現階段雖然核心零部件國內企業已經取得一定進展,但與國外產品相比仍存在差距,特別是減速器。
雖然目前國內機器人領域高燒難退,但學術研究、基礎技術尚待突破。業內人士指出,由于對機器人的一哄而上,產業惡性競爭顯現,導致毛利率持續下降,產業集中度低下。此外,由于行業尚無統一標準,也無政策補貼,整個機器人行業的前期研發都處于“燒錢”階段,變現壓力較大。
業內人士指出,在國內搞基礎研究很艱難,其中資金是最大制約因素,如果沒有持續的資金支持,企業層面的技術研發只能是零打碎敲。此時,考慮到風險資本的逐利性,國家的引導基金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由于國內企業與“四大家族”在技術上存在的差距,使國產品牌更多停留在系統集成應用層面,技術含量低、利潤微薄,造成高端產業低端化的現象(見表三)。
買技術能維持多久
在全球范圍內,產業以獲取核心技術以及核心制造資源的并購活動頻繁進行。對于國內機器人產業來說亦是如此。不過,隨著外部環境所發生的變化,“買來主義”或許將變得越來越困難。
應該說,機器人產業的競爭力是由綜合技術發展水平所決定,是衡量國家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大力發展工業機器人,有助于推動中國制造業的提質增效,對于促進中國裝備工業能級提升,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具有重要意義。不過,國內發展機器人這一高新技術產業時,在模式上與發展傳統產業并無區別。目前,國內的機器人系統集成商普遍規模較小,年產值不高,更多的則是希望通過收購舉措在業務構成中植入機器人概念,以謀求“概念溢價”。
如果說,產業真正形成競爭優勢,需要系統創新能力整體持續提升的話,那么,眼下能將孤立、分散、單薄的產業相對優質資源進行聯通與整合似乎也是必要的。
文章來源:中國自動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