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低風速風電、分散式風電還是海上風電,為用戶提供個性化、定制化的風機是提高發電量的關鍵。不同的風況、不同的地形、不同的氣候條件甚至不同的機位點,對定制化風機的需求愈加迫切。
“我國分布式風電主要集中在中南部的低風速區域,因每個地方風速不同,在機組設計時要將整個機組的單機容量、葉片直徑、塔筒高度三個不同維度做差異化設計,最終根據實際風電場的特點,選擇有梯度的最優解決方案。”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簡稱“明陽智能”)執行總裁兼首席技術官張啟應接受中國電力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近年來,我國陸上風電機組單機容量從1.5兆瓦發展到4兆瓦,單機容量5兆瓦及以上海上風電機組批量化運行并成為主流,在“競價時代”中,效率的不斷提升和成本的不斷下降成為應對平價上網的不二法門。未來,根據每個機位點的不同環境定制個性化的風機是大勢所趨。
風電“4.0”時代的定制思維
繼維斯塔斯、GE等國際風電巨頭相繼發布4兆瓦陸上風電機組后,我國風電整機商如明陽智能、東方風電等也在去年陸續發布單機容量為4兆瓦的陸上風電機組,我國陸上風電正式進入“4.0”時代。
在2018年的北京風能展上,明陽智能正式推出了MySE4.0平臺,迎接風電“4.0”時代的到來。實際上,風電“4.0”時代并非單純指4兆瓦的風機,它更多的體現在為風電開發者提供個性化、定制化、智能化的解決方案。
“個性化是風電‘4.0’時代最大特征,滿足不同區域、不同環境的特定需求,針對不同風況特點進行定制化、個性化的設計,是風電‘4.0’時代的核心意義。”張啟應告訴中國電力報記者,風機的大型化趨勢在全球已經非常明顯,全球風機加速向大兆瓦迭代,我們推出的MySE4.0平臺順應了大兆瓦的發展趨勢,緊湊型半直驅的優良基因契合風電技術的發展趨勢,讓風電機組在走向大型化時,可以集輕量化、高效率、高可靠性等優點于一身。
一方面是風電開發外部環境的變化以及降本壓力下對效益的追求,另一方面是林地、生態紅線等各種限制導致陸上土地非常寶貴,發展大容量風機可以大大減少所需設備和機位點的數量,不僅降低征地的難度,也削減了設備、運輸、施工和集電線路的成本,有效提高項目開發的整體經濟性。
東方 電氣風電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4兆瓦陸上直驅風力發電機組,采用平臺化設計,具有高可靠性、高集成度、高效率、智能化、低運維成本等特點。單機容量可根據項目需求調整為3.3兆瓦至3.8兆瓦。據測算,在平均風速為8.5米每秒的Ⅱ類風區,機組年等效滿發小時數可達到3643小時;平均風速為7.5米每秒的Ⅲ類風區,機組年等效滿發小時數可達到3190小時,具備較好的經濟性能。
隨著優質風資源市場的日益飽和,中低風速市場正成為全球風電整機巨頭爭奪的重點,高塔筒、長葉片、大功率無疑正成為全球風機的主流,但針對業主對機位、噪聲、吊裝、并網以及環境友好性等要求進行定制化設計,同樣至關重要。
國產大容量海上風機表現搶眼
2018年,安裝有國內外8家主流風機制造商14臺風電機組的福建福清興化灣海上試驗風場所有機組相繼并網發電。14臺風機中單機容量最小的是5兆瓦,最大的是6.7兆瓦。截至目前,國產機組在發電量、等效滿發小時、機組可利用率等方面表現搶眼。
截至1月底,明陽智能MySE5.5兆瓦風機在福建興化灣海上試驗風場運行近8個月,發電量高達1665萬千瓦時,等效滿發小時數近3030小時,機組可利用率達99%以上,表現搶眼。預計全年等效滿發小時數將超過4000小時。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海裝風電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海裝”)自主研發的福清興化灣兩臺H128-5兆瓦風電機組,在全年平均風速為7.84米/秒的情況下,等效滿發小時數可達3995.68小時,平均可利用率為99.57%。同時,中國海裝這兩臺機組也是興化灣試驗風場中首個通過試驗的風電機組。
在2018年“瑪利亞”臺風登陸期間,福清興化灣海上試驗風場最大瞬時風速可達34米/秒。上海電氣海上風機以其極高的穩定性和優越的設計贏得業主高度認可,其海上風機良好的高風穿越配置也受到高度關注。
“高風穿越技術是抗臺風的先進技術,可以使得海上風機在強風狀態下實現正常發電甚至全程滿發。當風速超過超大強度時,可以自動降低功率發電,實現自我保護的同時保證正常發電,最大程度提升發電量,保障業主收益。”上海電氣風電設備莆田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輝告訴中國電力報記者,截至目前,上海電氣風電已經形成如東、莆田、汕頭三大海上風電制造基地,7兆瓦海上風力發電機組也已經在莆田智能制造基地下線,致力于為用戶提供全生命周期、全產業鏈的定制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