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我國汽車產業取得長足進步,保持健康平穩發展,其中汽車零部件行業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據統計,2019年,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企業全年主營業務收入達到3.6萬億元。在汽車出口商品中,汽車零部件占有主導地位,萬億規模的汽車配件服務后市場正逐漸形成。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上半年,國際貿易流通受到一定阻礙,給國內汽車供應鏈帶來一定風險,“后疫情時代”,汽車行業正逐步擺脫疫情影響。今年1-8月,汽柴油車和新能源車整車制造實現營業收入2.31萬億元,汽車零部件2.27萬億元,我國汽車整車與零部件行業的收入規模比例接近為1:1,相較國際上汽車工業強國1:1.7左右的整零比例,汽車零部件產業尚有較大增長空間。
中國工業報從10月21日召開的 “2020中國汽車供應鏈大會”(原“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年會暨高峰論壇”)上獲悉,不少業內人士表示,零部件產業是汽車產業鏈安全問題的核心。當前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仍存在很多不足之處,突出表現為大而不強、高端不足、低端過剩,產業鏈上下游尚有諸多短板和斷點亟待彌補。
“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生存發展的新生態尚未完全形成,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政府部門的頂層設計、統籌協調與大力支持。”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羅軍民呼吁。
大而不強 產業上下游融合不足
近20年來,中國汽車市場一騎絕塵,成為世界汽車業發展的主動力,全球汽車市場占有率超過30%,成為各大跨國企業競爭的主戰場。與此同時,中國本土汽車業也在同臺競爭中取得了長足進步。
據英國專業品牌評價機構(Brand Finance)發布的全球最具價值汽車品牌TOP100報告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汽車品牌無論在上榜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有了明顯提升。
“遺憾的是,在全球汽車零部件最有價值品牌Top 10中,僅有一家中國企業上榜,印證了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大而不強的現實和急需迎頭趕上的方向。”羅軍民分析。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汽車發展處副處長馬春生亦表示,我國汽車產業發展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的問題相對比較突出,尤其是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也反映了產業鏈、供應鏈所面臨的一些深層次問題。
馬春生指出,汽車工業存在一些短板弱項。比如操作系統、軟件供應鏈等關鍵核心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核心傳感器等不少車軌跡芯片設計制造能力相對較薄弱。基礎能力還不強。汽車研發、生產、測試的高端裝備仍存在瓶頸制約,基礎部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等方面還有不少課要補。品牌力待提升。中國汽車企業研發投入和跨國公司相比總體上不足,品牌溢價能力和綜合競爭力還需進一步提高。
汽車零部件與上下游產業的融合不足,是導致我國汽車產業鏈問題的重要原因。
“汽車產業鏈的短板代表性的反映了我國制造業的短板。長期以來,我國制造業總體水平在中低端徘徊,國家提出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制造業向中高端水平邁進難以見到明顯的進步,特別是工業專用材料、工業軟件和控制系統、專用生產設備和檢測系統等三個關鍵環節始終受制于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花費數十萬億美元進口原材料、設備和技術,能用錢買來的東西都買來了,買不來的永遠也買不來。這里面除技術發展原因外,很重要的原因是管理體制僵化、部門壟斷、地區分割、行業封閉。”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陳斌分析。
在其看來,與精確控制、精密制造、精準測量等方面密切相關的工業材料、控制系統、專用制造裝備等是汽車產業鏈上游的主要短板。下游整車市場方面,不斷深化發展的合資品牌汽車和不斷發展壯大的自主品牌汽車使得當前零部件產業的競爭更加激烈。其中,國內整車合資企業起步高,經過多年的深耕,市場規模大,技術優勢明顯,供應鏈體系齊全,整零關系穩定;而國內自主品牌汽車起步較低,市場還在開拓中,技術優勢正在積累,供應鏈體系正在完善,整零關系仍在發展中。
“具體看,一是工業材料問題。我們花費了很大的精力去開發創新,做出來的東西形似神不似,可靠性、精確度、使用壽命都與國外產品差距較大,其主要原因是材料水平不高,機械制造和原材料制造部門融合發展不夠。二是工業軟件問題。目前我國制造企業的研發設計、加工控制、經營管理等軟件和系統大多依靠進口,其主要原因是機械和電子信息產業融合發展不夠。三是專用生產設備和檢測系統問題,這也是我國制造業很容易被忽視的短板和痛點。目前我國大部分制造企業的關鍵生產設備和高端檢測設備都依賴進口,對產業安全造成嚴重威脅。”陳斌表示。
陳斌建議,構建安全可控的汽車產業鏈,提升汽車產業鏈的競爭力,必須要從根本上解決行業壟斷、部門分割、各自為政問題,著力推進跨行業的融合發展。要打破行業壁壘,推動多領域交叉融合;整零協同創新,構建安全可控的產業鏈體系;強調需求牽引,加快國產裝備推廣應用;加強政策引導,疏通產業鏈斷點和堵點。
高科技公司強勢入局 跨界融合成趨勢
近兩年,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市場需求下滑,全球汽車產業進入到轉型升級的調整期,特別是今年初以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給全球經濟和汽車產業發展帶來了巨大沖擊。有研究表明,今年全球汽車生產量將縮減10%以上。
全球汽車市場萎縮的同時,汽車產業轉型升級正火熱展開。國際上,各汽車強國無不政企合力,搶占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競爭制高點。歐、美、日對新能源汽車持續補貼,打造競爭優勢。全球汽車供應鏈進入區域重構。
而在國內市場,以華為、地平線等為代表的高科技公司強勢入局,有望重構汽車產業供應鏈。
羅軍民分析,以華為為代表高科技巨頭已強勢進入汽車產業鏈;而以地平線為代表的本土初創企業,敢闖敢拼,也已成功開發出車規級自動駕駛AI芯片。
“華為在前不久的北京車展上,推出了以Harmony車機與OS操作系統的智能座艙;以感知與控制為核心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以及機械部件與功率部件、端云協同與控制融合的多合一電驅動系統。地平線推出的征程2芯片已應用于長安UNI-T量產車型,達到L2+自動駕駛水平;征程3芯片也已搭載在奇瑞螞蟻車型,達到L3級自動駕駛水平。”羅軍民說。
值得關注的是,汽車供應鏈加速重構的同時,傳統零部件企業正在經歷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最為艱難的轉型升級之痛。數據顯示,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90%以上為中小企業,其中規模以上零部件企業13700多家。伴隨汽車整車“新四化”的快速推進以及零部件出口量的減少,大部分傳統零部件企業業務萎縮,效益快速下滑。加上融資貴、融資難,有些企業根本無力轉型升級,面臨集體被淘汰的嚴峻局面。即使少數獲得資金支持的企業,也面臨下一步投資方向不明確的窘境。例如,在排放后處理方面,由于國六b之后的技術和法規方向尚不清晰,企業尚無法提前做出投資方向決策,從而導致在未來發展中無法掌握主動。
新興科技公司同樣面臨資金困難的問題,急需政府出臺戰略性支持措施。“美國資本市場為創新創業公司的發展提供了相當便利和持續不斷的直接融資支持,是美國科技創新的巨大動力之一,也是美國科技創新引領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方面,我們應該加以學習和借鑒。與美國股市1萬多家上市公司的規模相比,我國A股目前僅3000多家,具有巨大發展空間,可以大有作為。我們也熱切期盼,國家將汽車‘新四化’核心技術自主發展的支持措施列入‘十四五’規劃。”羅軍民建議。
“中國汽車發展方向從傳統汽車切換到新能源汽車,再到智能汽車網聯汽車的同時,相應的零部件廠商團隊,應在機械、軟件比例控制上盡早布局,以便在未來的競爭中形成差異化的核心競爭力。”羅蘭貝格全球高級合伙人兼大中華區副總裁鄭赟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