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啊…在教室里做h_一级毛片私人影院_亚洲国产亚洲片在线观看播放_japanese70maturehd乱

上海日成電子有限公司 RCCN - 為顧客創造價值 - ISO9001/IATF16949/ISO/TS22163
選擇語言 Language

線槽_PVC線槽_電纜接頭_尼龍扎帶_冷壓端子_尼龍軟管_金屬軟管_導軌_汽車線束 - 上海日成電子有限公司RCCN

首次大考浙江履約率達99.9% 試水碳市場 浙企收獲幾何

99.9%!

12月,全國碳市場迎來首次大考——2019年和2020年的碳配額清繳履約。按照履約量,截至12月27日17時,浙江履約率接近圓滿。

“雙碳”是2021年的熱詞,尤其是7月16日全國碳市場鳴鑼開市后,企業碳資產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試水碳市場半年來,浙企活躍度如何?機遇多了還是挑戰大了?企業又應如何調整、轉型并助力實現“雙碳”目標?記者對發電企業進行了采訪調查。

“水溫”幾何?

近八成企業

碳配額有盈余

“我們盈余了近百萬噸碳配額,賣了4100多萬元!”浙江浙能樂清發電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樂清發電”)總工程師林彤不無興奮地告訴記者。12月中旬,樂清發電完成了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配額清繳,成績出乎他的意料。

所謂履約,簡單理解就是“還賬”。今年起,作為首個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行業,國家根據發電行業的平均排放水平免費發放碳配額。而企業要根據實際碳排放量清繳履約,盈余的歸自己,不夠的就要到碳市場去買。隨著碳市場的逐步完善,石化、化工、建材、鋼鐵等重要行業今后也將逐步納入。

“這對企業來說是約束,也是激勵。”林彤說,秉持總量控制的原則,企業的碳排放將不再是一本糊涂賬,精細化管理和綠色轉型將成趨勢。

全國碳市場的這層深意,與前不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創造條件盡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不謀而合。

浙江浙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蕭山發電廠(以下簡稱“蕭山電廠”),同樣毫不費力完成了履約。不光如此,還盈余了3萬多噸碳配額,價值100多萬元。

“碳配額有結余,這在預料之中。”電廠運行部相關負責人解釋,他們廠用天然氣發電,碳排放本身就比燃煤發電低。此外,國家政策也鼓勵使用清潔能源發電,即便實際碳排放超過碳配額,履約時也只需清繳分配的碳配額即可。若有盈余,則歸自己所有。

不同于樂清發電,蕭山電廠沒有把多出來的碳配額直接賣掉,因為預估明年價格會更高,這也顯示了發電企業對碳市場看好。

企業發展壯大需要新的能耗指標,因為上新項目,浙江巨化熱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巨化熱電”)手里的“余糧”有點不足。今年11月,他們分4次花費787.48萬元,在全國碳市場購買了18.32萬噸碳排放配額,以彌補其2019—2020年碳排放缺口。

事實上,2019年巨化熱電的碳配額缺口為60多萬噸,2020年則盈余近50萬噸。“兩相抵扣,我們還缺18.28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額度。”巨化熱電碳資產管理小組負責人胡志革說,購買碳配額時,他們有意識多買了一點。12月8日,完成碳配額清繳后,公司目前還有365噸的盈余指標。

“未來,碳排放權將是一種珍貴資源。”這次主動出擊,讓胡志革進一步感受到碳配額的重要性。為此,公司專門安排他前往上海參加由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等機構舉辦的“碳資產管理能力提升”學習培訓班。公司也成立了碳資產管理委員會、碳資產管理小組和碳排放權交易工作小組,并于11月22日發布實施了《碳資產管理制度》。

碳配額,在巨化熱電已然成了一件正事。“做這些,就是為了明年更好地履行企業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的責任和擔當。”胡志革說。

和全國碳市場開市時不少企業的觀望態度相比,經過半年試水,企業對碳配額的了解和重視程度日益提升。據了解,浙江近八成企業在完成履約后,還有盈余的碳配額。

對此,浙江省生態環境廳綜合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我省發電企業的整體機組能效水平都還較高,因此多數有盈余。

功能幾種? 碳資產管理“玩法”多

“把碳配額拿來清繳履約,只是最基本的功能,此外它還是個金融工具。”浙江浙能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碳資產公司”)相關負責人說,由于全國碳市場剛啟動半年,不少企業還處于摸索期,交易較為保守。如果運用得當,碳資產金融屬性的功能還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此言不虛,第一個吃螃蟹的樂清發電,不僅嘗到了賣碳配額的甜頭,在此之前更是體會到了把碳配額當資產用的便利。

今年10月底,工行樂清市支行與樂清發電簽訂了碳排放配額質押貸款協議1億元,并于當日放款3652萬元。這也是當地首筆以碳排放權為質押物的貸款業務。

“用得好,碳配額也是一種金融工具。”樂清發電財務部負責人告訴記者,作為電力保供企業,他們的生產不能停。此前煤價一度高漲讓他們遇到了資金困難,正是這筆貸款,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

盡管手里“余糧”不多,巨化熱電也嗅到了碳資產的機遇。12月23日,胡志革給記者展示了當日碳市場交易的價格。“你看,我們買的時候,平均成交價是42.97元/噸,而12月23日收盤價為49.57元/噸。短短近1個月,已有6.6元/噸的差價。雖說我們要補缺口,但在合適時機下手,也能降低履約成本。”

其實,碳配額有缺口,除了在全國碳市場直接購買,還有另外一種途徑——購買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即對我國境內可再生能源、林業碳匯等項目的溫室氣體減排效果進行量化核證,并在對應系統中進行登記的溫室氣體減排量。不過,CCER部分的抵銷比例,不能超過應清繳碳排放配額的5%。

由于目前CCER的價格仍低于全國碳市場的配額價格,不少企業把目光鎖定到了CCER。位于義烏的浙江華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川實業”)就解鎖了這一新“玩法”。

該公司副總經理金忠財介紹,12月初,他們用200萬元購買了5萬噸“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比在碳市場節省了20多萬元。

CCER的意義不光是省錢,未來CCER將進一步帶動社會資源主動加入溫室氣體減排,也是一種市場倒逼。

不管是把碳配額變現,還是選擇CCER來抵銷。一個共識在不少企業主心中成型:碳資產正成為企業看得見的有形資產。如何用好這筆碳資產,將成為企業今后的一個新課題。

“我期待碳資產管理今后能成為一種制度化常態化管理。”碳資產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他們管理的發電廠每月也會上報碳數據,但都是階段性任務。理想的狀態是,碳數據今后也能像統計報表那樣上報,碳資產管理成為公司日常經營管理的一部分,那么企業碳排放數據的量化、碳資產管理的常態化將成為可能。

對碳資產的管理,背后是企業的精細化管理。該負責人直言,以往企業碳排放管理基本處于粗獷狀態,降低碳排放的邊際成本又高,很多企業不愿意參與。全國碳市場的運行,讓企業主們不得不重新考慮這件事。

未來,隨著碳市場內的碳期貨等產品越發豐富,企業對碳資產的管理也將更加科學,這將助推企業更加積極地參與碳交易,進而促進企業節能降耗。

趨勢如何? 低碳轉型不進則退

試水碳市場半年,可以發現,企業在低碳轉型上正各顯神通。

在浙能蘭溪發電責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蘭溪發電”),一塊400平方米的空地明年初將開建一個新項目。

不是擴大再生產,而是為了《先進CO2捕集與礦化利用關鍵技術及萬噸級集成示范》項目落地。蘭溪發電設備管理部副主任盧得勇告訴記者,該項目由天地環保和浙江大學等負責研究,蘭溪發電負責落地,目前已經進入設備建設階段。

對蘭溪發電來說,這是一次開創性工程。近年來,他們先后投入36億元,進行脫硝、超低排放等技術改造,可這并未徹底解決問題。如果能利用化學吸收法捕捉二氧化碳,并經過提純將其注入加氣磚固化,就能進一步降低碳排放總量。

蕭山電廠運行部相關負責人最近則一直在思考,怎么讓發一度電產生的二氧化碳繼續減少。

目前,他們通過設備改造,已經讓現有的3臺機組分別比標準水平下降了幾克。“別小看這幾克,按照一年幾億度電的量算,這能減不少碳排放。”上述負責人說。

“空間還有,動力更足!”他表示,年底這筆盈余的碳配額讓他們倍感振奮。現在,公司已經在著手建設智慧電廠,通過機組的自動化啟停,讓其運行更合理,進而減少人為操作帶來的損耗。

致力于廢紙造紙、垃圾發電、再生資源利用的華川實業,也對降碳“著了魔”。目前,公司除了設立企業能源階梯利用工作機制外,還在開展“制漿造紙工藝碳中和與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相關課題研究,計劃將其轉化為新技術,進一步助力企業低碳轉型。

這些顯然還不夠。記者從相關專業人士那里了解到,今年國家按照行業平均基準線發放碳配額,大部分企業都能輕松過關。隨著政策收緊,今后碳配額的基準線下調是大概率事件。那么懸在及格線上的企業,就不得不通過技改等手段來減排,這也是全國碳市場充滿活力之處。

“不進則退!”林彤也想到了這一層。納入全國碳市場的,都是高耗能企業,國家采取總量控制的原則,就是要倒逼企業綠色轉型,不斷降低碳排放水平。否則,被淘汰是遲早的事。

他舉例,比如今年沒完成履約的企業,會被罰款兩到三萬元。在明年的碳配額分配時,會把今年欠繳的配額直接扣掉。如果企業在降碳上沒有行動,那么在明年履約時仍會吃力。如此循環,一批效能低的發電企業將被淘汰,對市場來說,這也是一種資源優化。

“某種程度上說,更多的碳配額意味著更多經濟效益,也意味著更大的發展權。”林彤說。目前,公司正在建設2臺超超臨界百萬千瓦機組,這已屬世界先進水平。建成后,機組每發1度電將比公司現有機組少用10克煤。按照每年約100億度電來算,可以減少近3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成效不可謂不顯著。

此外,對于蘭溪發電的碳捕捉技術,林彤也十分關注:“條件成熟,馬上引進。”之所以如此上心,來自他對行業的觀察。

讓林彤印象深刻的是,當2014年國內第一臺超低排放機組在嘉興一電廠應用后,短短7年時間,這一機組在全國發電廠幾乎成了標配。因此,雖然目前看碳捕捉技術還在研究階段,但隨著技術更新迭代,不遠的將來,碳捕捉技術或許就成了常態,因此技術儲備十分必要。

在全國碳市場的帶動下,低碳綠色轉型,浙江企業已經動身。

相關文章

上一篇: 那些被卡脖子的技術,現在都發展到哪一步了?
下一篇: 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公布第五批工業產品質量控制和技術評價實驗室名單的通告
技術
支持
聯系
我們
在線
留言
下載
資料
打印
本頁
官方
微信
微信二維碼 官方微信
收藏
本頁
返回
頂部
黃金喊單